送温暖之外,他们更需要什么
——参加“天使心”送温暖活动后的小思考
作者:张盈馨 图片提供:绿星之家
阿丽姨与小山(化名)正在看电视
小明接过礼包魔盒,充满好奇,袋里琳琅满目,藏有许多“惊喜”。
马姨与赵叔相依为命,笑起来阳光灿烂,愿他们生活如斯
李叔(前中)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他展开微笑
2023年1月14号,正值寒假,我有幸以志愿者身份,拉上还在读职高的另一位志愿者冯锦堂一道参加了由上海自强人牵线,上海驰华电子有限公司和绿星之家联合兴办的“天使心——丰富残疾人家庭年夜饭”活动。
迎着带有年味儿的寒风,我们翻山越岭,为残友送上祝福和温暖。
山路十八弯,记不清车子拐了几个弯,终于在山脚下的小院前停了下来,只见一个有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男孩跑了出来,见到我们的到来也不显陌生,紧接着慧姨(化名)划动着轮椅出来了,把我们迎进屋里,她与我们交谈着近况,诉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临走时,男孩小明(化名)对我们恋恋不舍,非常想跟着我们一同回绿星之家办公室,看着他的眼睛,我心犹如被一颗小石子激打,泛起涟漪,对我们而言,只是尽所能,向需要帮助的朋友们送上微不足道的帮助,但对少年而言,这份爱却是有无穷价值的魔盒——打开它,里面琳琅满目,为童年生活带去更多的惊喜。
告别了慧姨,北风似乎刮的更嚣张了,时而还有几片雪花飘下。当然,这样的天气根本抵挡不住我们的脚步。在绿星助残工作者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刘叔的家中。他虽坐在轮椅上,却不失其高大强壮。他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开心地讲述着生活日常,早就听说他的故事:他原是货车司机,不幸因伤致残,但他没有消沉,先是做网店生意,后来又开实体店销售垂钓用品,由于他人缘好,左邻右舍都愿意随时帮忙。虽然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窗,但刘叔却用他坚韧的意志敲开生活中的一道道门。
在炊烟与雪花的交错中,我们又走进了一家农院——李叔的家。李叔工伤致残后,离异,带着女儿与父母一起生活。现在,女儿即将中考,为他提供生活照料的父母也上了年纪。当过军人的他,意志坚定,努力上进,他一边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一边坚持开网店赚些零用钱。
后续的几天,我们又看望了带着儿子(小山)生活的阿莉姨,正在准备重燃青春之火的阿佳和乐观生活相依相伴的马姨和赵叔叔。
“天使心”春节送温暖活动结束了,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涟漪始终并未消散。的确,农村残友生活说今非昔比,党和政府使残友们的社会保障已实现应保尽保,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青年团引导的志愿者服务也在向基层社区推进,但除了这些,除了送温暖之外,残友们还有哪些需求亟待满足?助残社会服务机构要往哪些方向努力,才能满足这些需求?以下是几点思考:
1.助残社会服务机构应该协助涉残家庭孩子健康成长
涉残家庭的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与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材,会重新建构涉残家庭的生命力,防止返贫与贫困代际传递。
2.物质精神双保障
虽然有些残友得到了政府保障,但事实上因为残友身体相对较弱及康复训练需要大量硬性支出,因此,助残机构应该协助残友们赚钱,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及时全面的获得创业信息,提供物质保障。
另外,在赚钱的同时,应多加鼓励残友们精神自立。
3.助残社会服务机构可往常态化照料服务方向发展满足残友需求
在送温暖期间,笔者注意到,很多地方政府购买的养老助残服务,运营不是十分理想,例如:项目持续时,残友、老年人能得到应有照料;项目终止时,却找不到人,即使花钱也找不到人来服务。因此,笔者寄希望于绿星之家此类的社会服务机构,为残友提供常态化日间照料。在这里有以下三点建议:
①需要把居家妇女等不再返城人员培育成专业照护员;
②所提供的服务必须是一般残友及老年人能够买得起的;
③倡导残友或老年人理解付费享受服务是合情理的。
4.心理疏导是残友向阳而生的关键
残障会为个人带来创伤,为家庭带来嫌隙,无论是治疗创伤还是修复嫌隙,都需要心理工作者的介入,可以这样说:心理疏导是残友向阳而生的必经之路。
最后,绿星之家助残服务中心是我接触到的唯一一个坚持服务农村残友二十年的服务团队,希望他们继续保持创业热情,继续创业。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携手共建残健融合发展的社群!